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临汾精密件加工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临汾精密件加工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大明王朝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,他们军功卓越,战绩辉煌,你心目中的明朝英雄是谁呢?
谢邀。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历经了一个又一个的朝代,由最初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,再由封建社会后中国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战乱年代,每一个战火纷飞,狼烟四起的时代,都会顺应时势,成就一位英雄,正所谓“时势造英雄”,这些伟大人物或是明君,或是良将,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,倾其一生在努力,千古流芳永载史册。
我从 《明朝那些事儿》了解到,在家大明王朝危难时刻,于谦挺身而出,力挽狂澜,我认当他是明朝的一代传奇人物和盖世英雄。
于谦(1398一1457),字廷益,浙江钱塘人。明代著名军事家、政治家,“土木之变”后,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,率军民保卫北京城,战功卓著,成为大明王朝盖世英雄之一。
1426年,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,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。从此声名鹊起,明宣宗认为是一代直臣。同年,明宣宗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,之后又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,巡抚河南、山西。后又升任左侍郎、进兵部尚书。
文人出身的于谦,以文官统兵,在危难时刻,任兵部尚书,组织了北京保卫战,当机立断,内立新君明代宗,外御也先,让大明的国运延续200年。
于谦本身的品格在明一朝的大臣也是不多见的,他任巡抚19年,非常清廉,且政绩卓著,属于能力和品格俱佳的名臣。于谦还是位高风亮节的官员,在诗词方面还特别有才华。其中一首《石灰吟》,道出了他简朴的精神,让人难忘。
徐达是我心中的明朝最大开国英雄,他也可位列古代中国军事家二十位之内。如何评选明朝十大开国元帅,他肯定排列第一。
他和朱元璋是同乡,是起义时淮西二十四将之一。鄱阳湖大战中大败陈友谅,攻取淮东,攻克平江,打败张士诚。出任征虏大将军北伐元朝,帅常遇春攻入大都,灭亡元朝。后打击元朝残余势力,官至太傅、中书右丞相、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,封魏国公。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,被朱元璋称之为国之长城。他为人谨慎,善于治军,戎马一生,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。
洪武十八年(1385年),徐达去世。追封中山王,谥号“武宁”,赐葬钟山之阴,御制神道碑文。又配享太庙,肖像功臣庙,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,位列开国“六王”之首。
李如松:“万里三大征”建功“宁夏哱拜之乱”与“朝鲜壬辰倭乱”
李如松是辽东总兵李成梁之子,出自将门自幼便习武征战,辽东镇压蒙古与女真打出军功,万历十一年(公元1583年)被授予提督京城巡捕,掌管京城内的常备巡防军可见信任,但李如松性格上的骄纵屡受弹劾,出任宣府总兵官又与宣府巡抚许守谦发生矛盾。
万历二十年(公元1592年)三月,宁夏哱拜之乱爆发,明朝调集各地兵力前往镇压,李如松并非主将,但其果决悍勇连挫哱拜军,九月城破李如松包围哱拜家,哱拜走投无路自缢而亡,随后李如松率军平息民变,因战功允许其家世荫锦衣卫指挥同知。
万历二十年(公元1592年),熟知辽东与朝鲜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,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军,李如松率军抵达平壤,仅短暂休整便围攻平壤,李如松利用日军毫无防备,时而强攻时而战略诱导日军指挥官小西行长,打乱日军坚守平壤的计划,平壤之战歼敌万余,收复失地五百余里。
万历二十一年(公元1593年)正月二十四,明军尾随日军抵近汉城,遭遇到3.6万日军在碧蹄馆伏击,3000辽东铁骑英勇奋战,李如松更亲率千余骑兵增援猛攻,鏖战昼夜日军难以取胜而撤退,为朝鲜壬辰倭乱首次和谈奠定基础。
李如松性格桀骜不驯,像极汉代冠军侯霍去病,长途奔袭战术在“宁夏哱拜之乱”与“朝鲜壬辰倭乱”充分发挥,哱拜之乱维护西北稳定,壬辰倭乱为朝鲜军民反击赢得时间,才能够彻底击败日军维持东北亚稳定,足以担当“英雄”称号!
我心目中明朝最大的英雄当属王守仁,也就是现在仍在影响着我们的,并且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都留下浓重色彩的千古完人王阳明!
王守仁(1472年10月31日-1529年1月9日),汉族,幼名云,字伯安,别号阳明,浙江余姚人。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书法家兼军事家、教育家。
以上是王阳明的生平,我们就简单介绍下他作为这几个家所取得的非凡成就。
思想家,哲学家:这两个就不用说了,其学说心学,至今都影响着日本以及整个东亚地区,提出的知行合一也成为了我们现在每个人目标。
书法家:就连徐渭称王阳明的人掩盖了他书法的光芒,可想而知他的书法有多出众,可惜王阳明出色的地方太多了,把他的书法才华掩盖了。
军事家:这个让人简直是叹为观止。我们先看他的主要战绩:
正德十三年(1518年),王守仁恩威并施,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。
正德十四年(1519年),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,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。
我是刀笔传神,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。
明朝历经十六帝,享国二百七十六年,其间出过多少英雄人物,又有多少仁人志士。今天我给大家说的这位人物,并不是历史上象于谦、戚继光、郑成功这样赫赫有名的人物,有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他,但在我的认知中,他算的上大明的英雄人物,比起那些大英雄也决不逊色,他就是明末抗清名将——卢象升。
卢象升本来是文官出身。他是天启二年进士出身,此后在崇祯二年清军突入关内后,招募一万兵马入卫,就此向武将转职。卢象升是个异数,文官出身的他,却总是身先士卒,冲锋在前,竟比武将还武将,是个不要命的主,他因此被称为“卢阎王”。他以文人身份统兵,却是用兵如神,屡战屡胜,不论是对战关外可怕的清军还是关内的农民起义军,都是如鱼得水屡战屡胜。 卢象升带出来的天雄军是明末最强军队之一,也是少有的敢跟清军野战的明军。
他同士兵同甘苦共患难,一起冲锋陷阵。他善于驭下,士兵愿意替他效死力,明史载:“军中尝绝三日饷,象升亦水浆不入口,以是得将士心,战辄有功。”卢象升常常慷慨激昂,热泪横流地激励大家忠义报国。因此他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戴,每次打仗都能立下战功。崇祯十年,卢象升父亲去世,按礼制,要回家守丧三年后才可出仕,不过此时战局吃紧,清军再次入关,卢象升上书十次请求回家守丧,都被拒绝,无奈之下,他披麻戴孝指挥作战,即使在他阵亡时,甲胄下面还穿着孝服。
卢象升是坚定的主战派,他反对一切议和,不管同哪个议和他都反对,朝议中,卢象升慷慨陈词,他认为“敌骑纵横,长驱直人,大明江山,朝不保夕”,若不“一战以挽危局”,将“重蹈南宋覆辙”。崇祯十一年,卢象升领兵进驻巨鹿被清军主力包围,而高起潜统帅的关宁铁骑数万,距离卢象升不到五十里,卢象升派遣人去要求援助,高起潜置之不理。卢象升陷入清军重重包围之中,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与清军作战,激战终日,力竭阵亡。
据史书载,卢象升死前呼喊:“关羽断头,马援革裹,在此时矣!”这个本可为大明挽狂澜于即倒的大明英烈,死时年仅39岁。战后部下在战场上寻获卢象升遗体,甲下尚着服父丧之麻衣,三郡之民闻之,痛哭失声,声震天地后来清兵南下,卢象升的弟弟卢象同起兵抗清,战败后投水死,卢象晋出家为僧,卢家抗清殉难的有百余人,可谓满门忠烈。卢象升一门真可谓悲哉、壮哉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临汾精密件加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临汾精密件加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